〔記者侯柏青、邱宜君/台北報導〕台北市馮姓國小男老師,知道自己得愛滋病後心存報復,涉嫌不斷於 網路「約砲」和舉辦雜交趴,毒誘男同志網友性交散布愛滋病;台北地檢署最近得知最新篩檢結果,跟他有染的近120名男網友,幾乎都淪為愛滋帶原者,中鏢率 約98%,受害人痛罵他「敗類」、「垃圾」、「不是人 」。
受害者痛批不是人
〔記者侯柏青、邱宜君/台北報導〕台北市馮姓國小男老師,知道自己得愛滋病後心存報復,涉嫌不斷於 網路「約砲」和舉辦雜交趴,毒誘男同志網友性交散布愛滋病;台北地檢署最近得知最新篩檢結果,跟他有染的近120名男網友,幾乎都淪為愛滋帶原者,中鏢率 約98%,受害人痛罵他「敗類」、「垃圾」、「不是人 」。
受害者痛批不是人
(法新社巴黎7日電)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 巴西一位愛滋病患接受使用多種抗病毒藥物雞尾酒療法 後,一年多來未再出現病癥,可能是首位未經骨髓移植 就實際上痊癒的患者,或許是愛滋病治療的重大突破。 全球如今有數以千萬計愛滋病毒感染者,雖然如今 感染者不像以往一樣等於被判了死刑,但病患必須終生 服藥。 近年只有兩位代號「柏林」(Berlin)與「倫敦」 (London)的男性病患,在接受用來治療癌症的高風險 幹細胞骨髓移植手術後似乎治癒。 如今一支國際研究團隊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或許已 讓第3位病人接受不同藥物療程後不再出現感染徵象。 這位34歲的巴西病患2012年被診斷出感染愛滋病毒 (HIV)。他在這項研究中接受數種抗反轉錄病毒藥物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治療48週,看看是 否能幫他去除體內病毒。他至今已超過57週未接受治療 ,但接受愛滋病毒檢測一直呈陰性反應。 巴西聖保羅大學(University of Sao Paulo)傳 染病專家狄亞士(Ricardo Diaz)說,這位病患可被視 為已擺脫愛滋病毒。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本港去年第四季的愛滋病病毒感染呈報個案為139宗,大部分屬男性,佔118宗;經性接觸感染愛滋病病毒比例超過79%,同性性接觸佔當中約53%,有56宗。
中心指,去年第四季接獲獲愛滋病呈報個案有28宗,全年的愛滋病病毒感染及愛滋病呈報宗數分別為681及91宗。
新京報訊 (記者許雯)日前,多家媒體報導香港大學研製出一種新型抗病毒藥物,不僅能保護細胞不被愛滋病病毒感染,還可以“殺死”愛滋病病毒。研究團隊負責人接受新 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研究結果僅為小鼠試驗結果,目前已開始靈長類動物試驗,最快的情況下,還需3到5年的時間才可能走到人體試驗。
新藥可清除小鼠體內病毒
寵物小組/綜合報導
調查顯示,在沒有接受抗病毒治療的前提下,有 1% 的愛滋病感染者可以頑強的生存下來,這是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會產生的特定的 HIV 抗體,它們可以識別病毒表面蛋白質特徵,自行綁定並且消滅體內的愛滋病病毒。研究細胞表面蛋白質的技術螢光激活細胞分選術(FACS)也可以用來研究病毒,取得一部分細胞樣本,加入螢光抗體,並綁定你感興趣的蛋白質。帶有被抗體識別出的蛋白質的細胞也會變成螢光,而缺乏這種蛋白質的細胞則不會。
接著就可以分別測量每一個細胞的螢光性,並把它們分離到培養皿中。FACS 對於大型病毒的測量是非常準確的,比如伊波拉;但是對於精細病毒的測量,比如愛滋病病毒卻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這也是愛滋病疫苗難以成功的關鍵。
記者洪菱鞠/桃園報導
疾管署去(2016)年擴大愛滋篩檢服務後,在今(2017)年1月公布一份國內愛滋感染新增人數統計中指出,截至去年底,愛滋感染者累計通報33,428人,主要感染族群仍以年輕人居多。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愛滋門診專任醫師主任鄭健禹說,在他所接觸的病患中,年紀最小的就有國中生,不過隨著醫藥進步,愛滋病不再是「黑死病」,而是被視為一種慢性病,只要按時服藥、定期追蹤,存活下來的平均壽命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樣。
過去愛滋病威脅人類健康,當確認感染時,病患往往陷入絕望,現在則是服用抗病毒藥物就能控制疾病,如同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慢性患者一樣,愛滋感染者也能夠正常生活。而治療方式除了有大眾熟知的雞尾酒療法,另外還有其他藥物治療,目前愛滋用藥也與國際同步,疾管署在去年就引進與國外愛滋用藥同步之副作用低、每日服藥1次、每次1顆且不須隨餐服用之三合一複方新藥,作為第一線推薦處方。
社交平台又出現問題。香港警方日前查獲一款交友APP程式,竟出現毒蟲透過平台「隱密交友」功能,約陌生人一起吸毒。負責的社工表示,男男性接觸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到戒毒中心的個案急速倍增。
花蓮縣消防局救護志工協助救護勤務,後來才被通知救助的病患有愛滋病,函請衛福部請教相關處置規範,衛福部回函表示,「HIV感染者於醫療機構治療時,應有告知病情義務,但不含到院前緊急救護過程。」指醫事人員不包括救護技術員,讓第一線消防救護員感到訝異。
消防署昨天強烈回應表示,全國各縣市消防局救護技術員通常是第一線接觸病患的人,相對風險也高,疾管署函文所引用的法條,等於將第一線執勤救護技術員的生 死置於度外,近期將了解當時訂法的評估,並盡速與衛福部疾管署討論修法事宜,強調「絕對不讓第一線救護技術員的生命安全受到損害。」